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华龙”夺取并打造大国利器 2025年10月19日 06:01 来源:每日日报 □记者 齐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华龙一号”开工十周年。从东海沿岸出发,“华龙一号”共有41台机组在运营,并已获得国内外批准在建。成为全球在运和核准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典范。 “华龙一号”不仅是中国核工业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代表中国核电走向世界、为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一张“国家名片”。继我2021年1月30日,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了核电技术追赶的历史性飞跃。我国核电产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依靠学习、引进、吸收国外经验,核心技术始终受制于人。 “建立我国自主核电能力,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推动了自主核电技术的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说。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华龙一号”成功的关键。开始于秦山核电站,这个“国家的荣耀”,我国核电事业人民怀着“拥有完全自主的核电技术”的理想,基于30多年核电科研、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汲取核事故的教训,围绕核技术提出了“核电核心”、主被动安全系统相结合、双层集装箱、抗大型飞船空难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改进。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有60米高的“华龙一号”试验台,可用于验证非能动系统能否在无电情况下排除堆芯余热,确保“华龙一号”在海啸等严重灾害中的安全。 “华龙一号”首任高级操作员林震表示:“被动主要用于应对事故情况。该反应器可以在研发方面,中核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了“华龙一号”的全套设计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目标验证试验,充分证明了新技术和设计改进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建立了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以及由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125项软件著作权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数字化核电站建设形成了我国首个自主核电软件系统。装备方面,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主要设备实现独立化、本地化。化,研发装备和制造能力显着提升。国内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技术研发难,工程建设也难。第一反应堆的建设没有老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必须在探索中前进。 “20世纪90年代初,核电建设所需的基础设备,大到压力容器,小到电缆、螺丝,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现在,我们自己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吉说。从首台“华龙一号”登陆福清,到41台机组批量建设稳步推进,带动约6000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向玛莎建设的过渡“自大学以来“华龙一号首座反应堆福清核电站五号机已投入商业运行,运行始终安全、稳定、高效。”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站三号副厂长朱金安表示。迄今为止,世界首座反应堆“华龙一号”已连续安全运行1000多天,示范工程两台机组保持“零不停” 连续两年发电量近650亿千瓦时。该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优异的运行表现充分验证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华龙一号”现已从“首堆攻击”转向“批量建设”。以技术不断优化为支点,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动力,中核集团不断转型自我, 推动“华龙一号”走向社会之后,更经济、更明智的目标。今年1月1日,“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中核集团漳州核电站1号机组成功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双碳”增添“核”电。那个目的。作为“华龙一号”批量建设的起点,漳州核电也是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该项目计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漳州核电调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宋玉萌表示:“团队与‘华龙一号’一起成长。我们对前期调试数据进行挖掘和排序,迭代优化模拟装置,帮助机组从‘调试’到‘调整’。在‘华龙一号’的批量推进过程中,我们是安全、优质的核反应堆。”一、“中核集团批量源建设”力量与众多科研机构和设备制造商合作,不断攻克多项技术装备难题。福清5号机组首个集装箱混凝土浇入巴基斯坦卡拉奇近海“华龙一号”第一堆K2机组,标志着自主第三代核技术首次远渡重洋、旅居国外,并肩克服极端气候等挑战,最终安全完成两台“华龙一号”机组并网发电 电力,满足巴基斯坦近三分之一的电力容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华龙一号”以优异的安全性、经济性、可复制性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目前,“华龙一号”是国际市场公认的第三代核电型号之一。已经达到c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目标,已成为代表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一张“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走出去”的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和硬核支撑。核电作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能源系统,汇集了核电全产业链和关键装备制造业的大量前沿技术。它是一个国家创新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参与“华龙一号”研究建设的单位众多,涉及的接口和管理关系高度复杂。会员单位20余家中核集团内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承担了“华龙一号”的主要任务。国内75家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商共同参与“华龙一号”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14个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完成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任务。 5400多家设备制造商共同承担了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和供货任务。 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近20万人参与工程建设……这是一个创意超级工程,是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成为国内核能核能事业心血和汗水的典范。 (每日评论波特·吴·经济七辉)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