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称,为助力打击洗钱、电子诈骗等违法活动,防止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加强对长期不活跃账户的清理。具体措施包括清理长期不活跃的个人账户或企业账户,调整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认定标准等。虽然各家银行对于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认定标准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满足“长期不活跃交易”和“低余额”两个特征。看到公告后,记者询问身边的朋友还记得自己名下有哪些银行账户吗?他们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记不太清楚的。他们只您记得工资卡和社会保障卡等常见账户。他们上学时持有的一些卡,毕业后就没再动过,也忘记了在哪家银行开的账户。对于银行清理长期不活跃账户的事情,有市民表示困惑:“就算不用,账户里存几块钱也没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清理呢?”早在2023年,金融监督管理局就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银行“自然休眠账户”专项提醒工作。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表示,长期闲置的账户已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电信诈骗和洗钱的温床。清理长期闲置账户是银行规避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同时,清洁工作还可以优化配置银行资源,提高服务效率,ch是监管要求落实情况的体现,是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注意到,相比近年来清理沉睡卡的重点,近期清理的核心是长期不动摇的入户。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鹏博不言而喻:“前几年,清理的重点是实体卡,特别是一个人多卡的借记卡过剩,主要目的是防止银行卡非法交易。现在的重点是长期账户。它将纳入清理范围,范围更广,标准更细。”王鹏博表示,这体现了监管对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更加注重账户的真实性、活跃性和可追踪性。看看目前的情况,清洁方面还存在差异对于不同银行的标准,专家表示,每个银行都有执行的自主权,每个机构的风险偏好也不同。现行监管政策原则上规定了要求,但没有统一具体年份、余额门槛或通知程序。允许银行根据客户结构、系统能力、授信控制模式等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客户基础大、历史账户多的大型银行往往会采取较为谨慎的批量清算方式,而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制定标准化标准,以提高管理效率。此外,不同银行对反洗钱风险等级和客户拓展能力的划分不同,导致执行标准不同。这种标准不对等的情况,很容易让双方客户都不明白自己的账户被注销或者服务发生变化。不同银行面临不同的清理政策,增加了账户管理的负担,甚至影响信用记录。记录或资助对安全性的理解。因此,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银行有必要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尽快统一和细化触发条件、通报流程、异议和追偿机制的清理,推动行业制定相对统一的执行标准。不少消费者对账户清理表示疑惑:长期不用的银行卡账户被冻结后还能恢复使用吗?如果账户被冻结,钱会丢失吗?对此,多家银行客服人员回应称,持卡人可以通过前往网点或手机银行恢复账户功能。账户功能恢复后,卡内资金也可提取生的。 “参与长期不活跃账户的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会丢失或被银行没收。客户存款的所有权始终受到法律保护。”王鹏博表示,近期不少银行对长期不活跃账户的清理操作,大体遵循分类处置的原则。核心是查明账户状况和资金情况,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注销账户。从各家银行的公告来看,对于长期不活跃且有MGA余额的账户,大部分银行都采取了限制非柜面交易的措施,比如暂停ATM取款、手机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功能,相当于单独账户管理,账户资金不会受到影响。不少银行还特别提醒客户,在清理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过程中,银行不会要求客户提供敏感信息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获取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客户应提高警惕,防范可疑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苟明阳) (编辑:华庆建)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及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