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重大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开创。 1953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4个五年计划(计划)。 7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年计划的不断衔接和顺利推进。为什么要制定五年计划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密码? (一)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规划的关键是提升战略思维,中国有完整的战略规划流程——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五年是短期与长期、刚性与柔性之间的规划循环,完美体现了长期愿景与当前政策的关系。从长远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连续发展、不断发展、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五年规划始终着眼于中国现代化样式的总体制定,让大家知道“往哪里走”、“怎么走”。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政策与公关五年计划的项目储备足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子弹”,平稳经济波动,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样,规划也统筹国内与国际、全面与重点、经济与社会、战略与战术,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充满了良好的国家管理智慧。 “中国的五年规划堪称长期战略规划的典范”、“中国真是一个前进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外政界和学术界都在称赞。 (二)“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在《中国的大趋势》一书中,一些西方学者清晰地总结了他们对中国五年计划的理解。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五年计划和市场机制一样,既是一种信息利用,又是一种信息利用。化机制和资源分配方法。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方方面面都有很多蛛丝马迹。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市场、社会、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计划,更加强调引导作用。定量指标分为两类: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前者注重市场的作用,后者强调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增强发展高质量动能”,遵循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态度十分明确。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规划确定了,就必须落实 强烈。如果不注重落实,抓好落实,即使规划部署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约有13个四个国家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国家发展计划。然而,并非所有国家计划都能有效实施。有的国家即使新政府更迭,也会再次“还芝麻”,而不是继续做下去规则会左右摇摆。相比之下,中国的五年规划则坚持把规划进行到底,一根棍子打下去,一项又一项任务,始终立足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五年计划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是一条渐进式、指挥棒式的发展道路,其背后有一个显着的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者,可以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人的价值首先是追求利益的。规划源于人。只有遵循“规划公开”,汇聚人民智慧,规划才能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更广泛的社会可以达成广泛的共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团结一心,有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无数困难和障碍。总而言之,持续的战略定力、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决胜千里的战略勇气,共同构成了“中国政府”的密码。五年来,世界看到了中国前进决心的不确定性。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巨轮“中国”号必将在新航标的指引下前行。 (编辑:张梦雅)